Search

只進不出

朋友媽媽談到生平最遺憾沒收藏到的喜馬拉雅Hymalaya時, 嘴巴卡...

  • Share this:

只進不出

朋友媽媽談到生平最遺憾沒收藏到的喜馬拉雅Hymalaya時, 嘴巴卡住了.

我正在對付一隻奶油燒全比目魚的群邊, 沒聽清楚, 抬頭問: 甚麼喜馬拉雅?

只見朋友媽媽嘴巴的櫻桃小唇, 左邊扭扭, 右邊扭扭, 一個不知甚麼殘物緩緩地一點一點地從嘴裡冒出來, 垂掛著, 還差一點就露出全貌時, 朋友媽媽深吸一口氣, 加了把勁, 一氣將它射到盤子裡, 迅速精準.

接著若無其事悠悠地說: 就一咖白鱷鉑金包而已啦!

朋友媽媽這個動作咻地一下又把我拉回剛到法國的時候. 這個在餐桌上不小心遇到魚刺/雞骨/蝦皮/蟹殼或其他不能喫進去的殘物時該有的方式, 也是我最早學到的餐桌禮儀之一. 糾正我的法國朋友說: 這時候將手掌捲成捲筒狀, 吐在手掌捲裡, 輕輕放到盤子邊緣, 避免其他人看見(到底是甚麼噁心的髒東西), 然後在桌面下用餐巾把手擦乾淨.

簡單地說就是: 在餐桌上用餐只進不出. (或是盡量避免進去再出來的).

我很謝謝這個朋友的糾正, 讓我往後數十年不曾再因為碰到這種窘狀不知所措, 而做出失禮的動作.

法國朋友說: 在法國餐桌上, 舉凡跟嘴巴有關的動作都很重要, 要格外留神. 比如不能用嘴巴舔刀子; 避免刀叉撞擊牙齒的聲音. 當然任何吐的動作也不行.

然而餐桌上難免會嚼到不能下肚的雜物(這也是為什麼高級法餐中很少有會留下不能進食的部位, 就是避免客人做出吐這個不雅觀的動作), 所以學會應對, 如何優雅地吐東西是法式餐桌禮儀的必要.

說到這個, 兩年前去參加成都如意宴時, 設計者張聰做了一個相當聰明而且我很欣賞佩服的設計: 一個折疊式小紙袋, 讓客人可以將嘴裡的殘物放進去, 而不是放在盤子裡, 不僅遮蓋住東西, 而且保持桌面上的乾淨雅致. 這一招比放在盤子裡高明多了, 畢竟放在盤子上還是可能被看見, 這種殘物也絕對不會好看, 張聰這個設計勝過法式手掌捲筒, 很值得推廣呢.

朋友媽媽談到喜馬拉雅其實只是個起手式, 主要是讓大家看到她拎著進餐廳時手上那一咖印了個馬頭的罕見柏金, 就放在她旁邊的小矮凳上. 不時有鄰桌其他女人的眼光射過來悄悄打量.

餐廳, 尤其是高級餐廳本來就是看人也被人看的地方, 甚麼好包當然都是這時候拎出來, 讓人看的. 不過, 打量的未必只有包, 還有穿著.

朋友媽媽進餐廳的時候堅持不肯把大外套交給侍者保管. 侍者有些尷尬地說: 餐廳內的溫度很舒適的, 不需要外套. 我有點詫異, 趕緊幫忙敲邊鼓: 披著大外套喫飯, 怪彆扭的, 也不自在.

朋友媽媽冷冷地說: 我怕冷氣太強. 侍者補充: 我們可以為您準備一條披肩.

沒辦法, 朋友媽媽很堅持, 不妥協, 穿著大衣屁股一扭一扭地走進去. 我跟在後面, 看著朋友媽媽的背影, 大衣如波浪般搖曳, 可惜不是所有的搖曳都生姿, 有的是, 有些不是.

其實這些都還沒那麼礙眼, 真正有點礙眼的是她頭上頂著一頂寬邊大帽子. (待續)

圖文不符之瑞士洛桑高級旅館Beau-Rivage Palace裡面Anne-Sophie Pic餐廳的菜.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